掌上康养

标题: 李耀文博士:当金融精英遇上康养“善业”,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3    时间: 2025-9-22 17:35
标题: 李耀文博士:当金融精英遇上康养“善业”,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缘起:一份来自“朋友的朋友”的商业计划书
    问:李博士,我们都很好奇,您最初是如何接触到家喜悦的呢?
    Ken:故事的开端,充满着奇妙的缘分。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太太忽然问我,能否帮忙看看她朋友的一份商业计划书。我当时还打趣地问是哪位朋友,她说其实也算不上直接认识,而是“朋友的朋友”,大家因为一起“学智慧”而结缘。
    因为太太对商业文书不太擅长,这个“人情”就转交给了我。我想,举手之劳,帮一下人也无妨,便爽快地答应了。随后,太太便将一个微信推给了我——那就是家喜悦的创始人:陈燕女士。
    就这样,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从一次简单的“帮忙”开始了。
    缘定:从“局外参谋”到“局内核心”的转变
    问:是什么关键因素,促使您从一位帮忙的朋友,最终决定成为我们的一份子呢?
    Ken:起初,我的角色非常纯粹,只是在线上协助陈总,对商业计划书中的财务部分进行修正和补充。几次线上沟通后,我与陈总约定在家喜悦康养中心进行第一次正式会面。
    这次会面,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首先是地理位置。家喜悦坐落在市中心繁华路段,这与我印象中养老院就该在偏远郊区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其次是环境氛围。走进中心,没有丝毫机构的冰冷感,反而像回到了一个充满马来西亚风情的温馨的家。陈总向我详细介绍了中心的种种特色:
    尊重隐私的独享单间
    守护安全的“黑科技”——雷米波生命监测系统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膳食管理
    温和有效的非药物治疗
    激发活力的蒙台梭利照护体系
    丰富精神世界的长青大学课程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是一所专门为“认知症”长者服务的康养中心。陈总选择的是养老行业里难度最大、挑战最艰巨,也最能解决社会急切痛点的细分领域。她身上那股为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挺身而出的“大爱无疆”的情愫,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交流中我发现,陈总不仅有情怀,更有卓越的商业头脑。她清晰地知道:业务是企业的剑,负责开拓市场、创造利润;而财务是企业的盾,必须把关风险、守护财产。
    我们俩无论是做事风格还是管理理念,都惊人地相似。陈总也十分认可我的专业能力,相信我能为集团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于是,她正式向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我能成为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及财务总监。
    这个决定,我几乎没有犹豫。攻读经济学博士时,我曾深入研究过中日两国“银发经济”的异同;而陈总更是花费数年时间,实地调研了上千家国内外养老机构,并亲身在不同机构中实践认知症照护。她觉得时机已然成熟。
    当她的深度实践遇上我的理论研究,当她的感性初心遇上我的理性分析,我深信,与她并肩作战,定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缘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问:在与陈总共事的日子里,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吗?
    Ken:有趣的是,我和陈总在工作中讨论最多的,往往不是财务报表,而是养老行业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情况。我们平时在外界看到的“表象”,远远不是事实的全部。
    每当她向我讲述那些真实的案例,谈及认知症患者及其家属在缺乏社会支持下,如何身心俱疲,甚至最终走向悲剧时,她都忍不住黯然泪下。那份感同身受的悲悯,是装不出来的。
    而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也同样满怀深情。我们的副院长、照护部负责人,她们的至亲或是曾入住养老院,或是正深受认知症困扰。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那种无助与痛苦,才更明白我们所做之事的重要性。这份共同的使命感,让我们凝聚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核心团队。
    随着对这个领域了解的深入,我也打开了全新的认知。我发现,大众对养老院普遍存在“送进去就是不孝”的抗拒心理,也习惯用规模大小来粗暴地评判优劣。更严重的是,大众对认知症几乎一无所知,常常把“健忘”、“老糊涂”等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征兆,误以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
    我越发明白,认知症照护是一门融合了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精深学问,绝非易事。(来源:家喜悦公众号)






欢迎光临 掌上康养 (https://www.zskangy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