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康养
标题:
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如何建?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3
时间:
2025-9-23 15:56
标题:
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如何建?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的一种以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森林康养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和喜欢,在森林环境里度假、疗养、休闲以及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时尚化生活方式。因而对森林康养的设施以及服务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森林康养步道作为森林康养基地内最基础的设施之一,具有完善路网、改善出行、连接景点、满足不同人群散步、体验、健身、赏景、休闲、攀越的需求,是森林康养基地内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森林康养步道的概念森林康养步道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广义上讲,步道顾名思义为步行道,古人云:“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步道自古被定义为主要供人、畜行走,不是供行车的交通道路。一般广义的的概念认为,森林康养步道(Foresthealthcaretrail)是依托森林生态环境,以徒步、慢跑为主,其他非机动车交通方式为辅的带状康养空间的综合,包括步道系统、森林景观带和康养基础设施。森林康养步道建设的目的主要是给人们提供森林康养活动场所,合理开发利用森林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康养资源,可以起到养生、养心、养情、养智、养德的五养功效。狭义的概念认为森林康养步道是在优质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区域内修建的供人们进行步行、跑步、骑行等以调适机能、休闲养生、健身运动、自然教育为目的的道路
2森林康养步道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数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普及化的程度,森林景区和森林康养基地内基本都建设有不同形式的康养步道,为丰富旅游生活、完善景区功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在森林旅游、康体养生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功能定位模糊、建设随意性大等因素,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和解决。2.1没有标准规范遵循,存在建设随意性大的问题目前,国家及我省还没有出台关于森林康养步道建设规范的行业性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森林康养步道没有形成定量定性的行业技术规范。因而森林康养步道的建设存在着五花八门、随意性大的问题,导致部分森林康养步道出现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合理、附属要素不健全、技术指标不规范等问题。2.2步道建设与森林景区环境不相容问题个别地方在森林康养步道的建设中,存在着风格、体量与森林景观不相容的问题,过度最求风格化、甚至出现非必要的大体量建设,不仅破坏景观效应,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有的还存在步道建设选材不合理,工业化建设痕迹明显等问题,没有体现出自然的原真性特征,带来景观不协调、画面不和谐的反差效果。2.3步道建设不科学问题在步道建设中,没有根据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建设功能进行合理明确的分类,盲目进行复合建设,导致技术指标运用不科学,出现距离控制不合理,坡度、弯度设置不科学,穿越森林覆盖比例不合理,路径回转不流畅,相关附属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备等问题。
3森林康养步道建设原则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保护相关法规规定,强化林地用途和森林主导功能管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保绿色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养为基原则。满足人们群众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需求,以步道为载体,提供丰富的康养活动。三是要坚持五感融合,突出体验原则。围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融合的理念,提供丰富的康养体验。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区域经济水平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五是要科学设计,集约利用原则。步道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林间步道、护林防火道等设施,科学设计步道材料,要求体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并有利于建设施工及后期维护管理。
4森林康养步道建设类型与功能4.1休闲疗养型步道休闲疗养步道应选址于植被高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植物芬多精、负氧离子含量浓度高的区域,步道建设及配套服务设置有利于调适机能及促进慢性病康复为主要目的的实现,服务对象以康复患者、身心障碍类患者、老年人为主。主要功能是通过“森林步道+养生场域”形成体验森林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植物精气等养生因子,开展森林养生体验活动,达到保健养生、休闲放松、压力释放等功能的步道。4.2健体康养型步道健体康养步道选址于植被较丰富,景观多样,植物精气、负离子浓度较高的区域,步道建设及配套服务设置有利于健康养生、休闲放松及释放压力为主要目的的实现,服务对象以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为主。在满足社会大众观赏性、体验性、生理性和社会性等基本游憩需求基础上,导入游憩活动,包括健行、亲近自然及游览赏景等活动。4.3体验教育型步道体验教育步道选址于自然环境优美、植被良好,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一定的自然教育设施、宣传展板或具有森林生态学课题讲解、地质演变讲解、湿地生态讲解等功能的典型性地段。步道建设及配套服务设置有利于观察、体验、教育主要目的的实现,服务对象以青少年为主。主要功能是为康养者提供森林生态科普科教活动。4.4运动健身型步道根据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成登山、障碍跨越等体育类运动设施,为康养者提供康体健身且具有挑战性的步道,服务对象以青壮年健康人群为主。这类步道的功能是为康养体验者提供运动健身功能,以森林资源境为依托,促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因地制宜开展登山、障碍跨越等活动。
5森林康养步道线路布局和设置 5.1步道区域森林康养步道全长65%以上路段应穿越在森林中,穿越处林分郁闭度介于0.3~0.8之间,通视距离达到50m以上。步道穿越区域的负离子浓度、空气细菌含量、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天然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等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关要求。步道应优先穿越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林分、森林景观多样区域,并充分利用湖、溪、沟、河景观特色,丰富步道景观。步道一般不得穿越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地中法律法规禁止穿越的区域。步道应避免穿越不适宜人体康养的林分,如有毒、花粉致敏、飞毛飞絮、刺激性气味等植物群落。5.2线路设置森林康养步道的起点、终点应结合康养者需求,方便到达,具有交通通达性。步道设置应顺应自然地形曲直变化,具有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步道按形态分为线形、环形、网状三类形状,按作用分为主线、支线两类结构,统筹建设步道综合体系。步道设置应避开强光强风地段,步道尽量避开高压线走廊、输油管线和矿山区域。步道应按DZ/T0286要求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环境安全,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步道应设置在通讯覆盖区域,步道路线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康养者从步道进行撤离。线路选择应避开野生动物种群的迁徙通道,应与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生长地保持安全距离。
6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技术要求和辅助设施配套6.1技术要求森林康养步道总长度应控制在5000m以内为宜,可依据步道主题特征,设置各类长度的步道,一般以步行时间1小时内为宜,尽量环形折返。运动健身步道长度宜为500~3000m;健体康养步道及自然教育步道长度应小于2000m,游程控制在1h内,尽量减少台阶设置;休闲疗养步道应当选择距离疗养居住地较近的区域(直线距离500m以内),方便到达,应设有时长15分钟无障碍步道,可供轮椅通行,再提供2000m以内坡度平缓康养步道,合理设置盲道与无障碍设施。步道应避免坡度过陡,铺设路面应适宜残疾人员及病人游览需要,主线坡度≤7%,高度变换路段坡度≤30%。各类型步道宽度应控制在1.2m~2.0m之间,踏步宽度应30~40cm,踏步高度应<15cm,台阶踏步数应>2级。路面采用落叶、木块、木片、细木屑、沙土等柔性材料及天然石板、砾石、卵石、碎砂石等自然材料,宜采用软底、糙底铺设,禁止光滑路面,配套排水、护栏及边坡稳定设施。步道为木栈道时,应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应尽量架空修筑,架空段设置护栏。对于建设中的森林公园或者康养基地,步道两侧植物可配置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景观价值高、植物精气浓、具有五感体验的优良乡土树种,针叶树与阔叶树要合理搭配、乔灌草有机结合。步道两侧郁闭度0.3-0.6,林木枝下高不低于2.4m,适当配置当地道地中药材植物以及具有驱蛇、驱蚊虫等植物,避免种植有毒植物、易过敏植物。6.2辅助设施配套森林康养步道建设中,要积极完善辅助配套设施,已达到引导游客、方便游人、服务游人的目的,使森林康养步道发挥应有作用。首先是完整的标识标牌系统,包括步道说明牌、方向指示牌、服务设施指示牌、自然教育介绍牌、警示牌等。标识标牌分类、设置位置及指示内容。标识系统材质应以天然材质为优先选项,尽可能地融合于步道的自然环境,符合步道的环境特性,但不得将指示牌、解说牌等设施直接钉于自然景观资源上,标识系统的设置应避开强风、地质滑动等危险地段。标识标牌的设置位置一般为步道沿线每隔100〜500m处。根据步道类型,还应在沿线规划设置能展示森林资源特色、康养文化特色、步道主题特色的文化景观设施(小品),起到修饰点缀的作用,形成特色突出的森林康养风景道。其次是休憩设施和活动平台。要在步道沿线适当位置设置休息座椅。步道沿线的康养文化展示点、观景点、超过50米长的陡坡爬坡终点、爬坡与下坡转换点应设休息座椅,一般情况下每处休息座椅的数量不应小于6个。步道沿线设置休息点,休息点应设置于树荫处,或利用安全的崖洞遮阴,或建设廊亭。休息座椅与休息点应使用石材、木材、竹材修建,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还要根据情况在步道沿线设置驿站,步道沿线约间隔1.5km-2km左右设置一处驿站,应设置公厕、洗手台、饮用水等自动售卖机或人工售卖铺、手机充电站等设施。活动平台也是森林康养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设施,要选择在地质结构稳定、视野开阔、有景可观、便于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地方设置活动平台,供康养参与者短暂停留,开展观景、冥想、健身、练习瑜伽等康养活动。活动平台一般采用木质材料建设,平台表面要平整密闭,高度在50厘米以上的平台,设置围栏,平台附近要配套建设兼具遮阳避雨功能的设施,活动平台的建设面积一般在20~80m2为宜。再次就是安全设施,沿步道合理间距设置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步道设施设备状态、收集康养参与者人数、特征情况,确保森林康养安全开展;沿步道合理间距设置双向沟通应急报警设施、安全警示灯,设施应颜色鲜明,易于发现,设施上应有求助电话、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基本信息;沿步道100m-500m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宜设置垃圾分类指示标志,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并保持外观干净、整洁、不破损。
欢迎光临 掌上康养 (https://www.zskangy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