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康养
标题: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我国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3
时间:
2025-9-23 15:44
标题: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我国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元价值与功能。在我国,森林康养是以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原理为支撑,融合森林景观、森林文化资源以及养生科学等开展的一系列疗养、保健、游憩、体验、娱乐、度假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服务活动。森林康养产业有效激活了森林的多种功能,是顺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多元产业共融的新业态,提供了生态文明与社会民生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健康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社会逐渐迈入以信息为主导的阶段。近年,我国更是率先提出了现代化发展所必备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对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融入了新素质劳动者、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劳动资料和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等“三新”要素,并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在人类社会愈发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森林康养也势必需要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走向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的产业体系,使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对接。
目前国外学界对森林康养的医疗原理、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实证研究。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则多集中在森林康养的概念、需求和产业化等问题,或是针对某一地区森林康养基地的调研和评价。现阶段学术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森林康养产业研究更显空白。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同时借鉴西方学界提出的流空间概念,探讨如何进行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以期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康养产业发展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研究背景1.1森林康养发展现状西方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20世纪40年代,德国巴登·威利斯赫恩小镇创建了第1个森林浴基地,美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建成了森林康养体验园区。以森林保健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开始在世界各国相继发展,也出现了有关森林康养的不同概念,如日本的“自然休养林”“森林浴”“森林疗法”、我国台湾地区的“森林调养”、加拿大的“森林体验”等。我国的森林康养实践发展较为晚近,但有着坚实的政策支撑。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森林游憩”“森林旅游”“森林疗养”等概念逐渐引入国内。2015年,我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再次提及要积极引导发展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产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森林康养发展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有待从整体上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森林康养理念普及还不够深入,多局限于森林观光、森林食品销售等传统形式,产品和服务单一;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相关研究滞后;有关审批、监督、管理、保障的政策和制度需要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监管,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森林康养产业市场秩序混乱,出现盲目建设、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多森林康养基地地理位置欠佳、远离市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水电、交通、环境卫生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闲置或森林康养消费人满为患,区域发展不均衡。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以科技赋能的创新性融合型产品与服务开始在各个领域更新迭代。在森林康养产业领域,已有国外学者提出利用虚拟产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为修补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可以依靠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背景去突破传统限制、打破产业边界、优化产业结构,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产出新的生态化产品和服务。1.2流空间的概念基础Castell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流空间(spaceofflows)的概念,认为流空间与地方场所共同构成了当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与生产的空间结构,前者的存在是基于信息网络,后者则基于实体地理空间。流空间也即通过各种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运动转化形成的“流”。通过流空间的驱动,可突破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空间限制,并通过“流”的方向与强度变化导致的空间差异构建起地方场所间新的区位关系。不同要素的多向流动即表示着各区域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空间概念既具有社会学属性也具有地理学属性,既依附于又作用于地方场所。一方面,流空间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而存在的空间形态,虽然信息的无边界性使流空间具备开放性特征,但其网络与交通设备设施需要物化于实体的地方场所之中。另一方面,流空间中各种要素的流动不断分割或交融传统的地方场所,而且要素流动的强弱在各地方场所之间呈现出集聚或离散等状态,其导致的非均衡性或差异性也对应着地理学中的地方性。在流空间的驱动下,森林康养产业的各种要素能够突破传统的地理空间边界来流动转化,导致森林康养的需求与供给发生空间重构,使森林康养产业在新的社会空间结构下实现产业融合和升级。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流空间驱动模型2.1森林康养产业的流空间构成Castells提出,流空间的结构包括基础设施、节点和中继站、操作网络的社会行动者住所、电子空间4个层次。根据中西方在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上的差异,我国学界则通常将这4层结构划分为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以及流支配系统或流支配力。具体到森林康养产业,流要素是指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升级所需要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对应着Castells所说的“基础设施”;流载体是指各类要素流动所需经过的水陆空等交通网络和互联网或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流节点是不同层级的各个城市或乡村等物化到地方场所的区域;流支配系统则是控制并协调要素流动、载体建设和节点互动的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需求。在森林康养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所涉及的要素流中,信息流是各类物质流与非物质流的基础,交通流则是依靠信息流的其他有形物质流的通路,各类要素流之间相互交织联动。例如,森林康养专业人才的流动不仅伴随着技术流和知识流,也携带着不同地方场所间的文化流;森林康养消费者的流动拉动了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投资和建设,交织着资金流、能源流等;政府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者,可以统筹产业供需情况,支配物质与非物质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2.2流空间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重构作用流空间的空间重构作用表现为4种机制,即各节点间因要素流动而发生关联、扩散、集聚、分异。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具体体现要从“新”和“质”两方面去看待;具体到森林康养产业中,将体现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能源流等要素聚集的“创新”和“提质”上。首先,各节点的森林康养资源、产业发展资金和物质能源、消费者、专业人才等要素依靠信息网络和交通设施实现相互关联;其次,扩散和集聚是指因要素势能或需求的差异某一要素由较高势能节点向较低势能节点流动扩散或由较低势能节点向较高势能节点集聚;最后,通过各要素在节点间的关联、扩散、集聚,各节点再次形成不同的要素势能布局,从而产生分异。
如图1所示,森林康养投资方会向森林康养基地输出资金流和能源流,以资金和能源等要素的集聚来为森林康养基地提供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运营商则可向森林康养基地输出人才流与技术流,以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集聚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基地作为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供给方,向无森林资源地区扩散产品和服务;而无森林康养资源的地区则以消费者流向森林康养基地集聚消费需求,同时也通过信息流向投资方与运营商扩散森林康养服务需求。
3流空间驱动的森林康养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路径
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的八“新”和“物质、本质、质量、品质”的四“质”,根据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流空间节点联动与作用机制,可将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路径归纳为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产业融合、价值输出4个环节(图2)。首先是在信息流和交通流的基础上,依靠新的物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动能”进行森林康养产业的资源整合;其次是通过“科技+”的产业赋能,基于信息流和交通流所带来的人才流、技术流、能源流、资金流,依靠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以“新模式+新优势”来实现“全媒体全渠道”的森林康养产业模式创新,使森林康养产业能够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再次是通过森林康养产业融合,以“新产业+新业态”来实现森林康养的价值输出,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能够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生产力驱动;最后,在各种要素流的作用下,以“新领域+新赛道”进行“去地方化”的产业空间重构,从而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进一步资源整合,形成不断循环上升的发展路径。
3.1资源整合:新技术+新动能
森林康养是资源依托型产业,需要以森林生态保护作为产业开发基础,通过“新技术+新动能”,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信息流为基础,建立森林康养资源信息平台,打造产品呈现和市场服务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依靠人才流与技术流完善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掌握森林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森林康养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在此基础上推动资金流在各节点间的流动,搭建供应链融资技术平台。整体上,要以科技赋能森林康养的价值整合,建立资源与资金数据库,使产业开发前、中、后期的规划与管理更加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为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森林康养产业的运营管理提供决策基础。
随着森林康养理念的普及和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森林康养的市场需求主体和产品分类也日趋多元化。根据消费者的健康情况,森林康养包括保健、疗养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森林康养也存在侧重不同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森林康养多以森林体验、森林运动等形式展开;针对成年人群体,多偏重森林休闲;针对老年人群体,则多偏重养生、康复等产品类型。要更有效地进行森林康养的资源整合,就需要依靠更强大的“算力”去探究多元化的森林康养消费需求,并在信息化驱动下依靠人才流和技术流建立森林康养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团队,通过精准定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策划,根据目标受众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以及健康情况、养生需求、时间分配等信息,更新森林康养产业规划,优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设计。
3.2模式创新:新模式+新优势
在信息时代,森林康养产业需要借助“新模式+新优势”走向数字经济和技术经济范式,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产业结构变革中推进森林康养的产业数字化,提高传统线下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并创新线上“云康养”等新型森林康养产品,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形态。整体而言,森林康养的模式创新通过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来体现,形成“全媒体+全渠道”的模式创新。
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文化流等要素的融合,实现森林康养产品的主题多元化,可以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也可以以康复疗养为主题;另一方面是实现森林康养产品的形式多元化,如静态的森林冥想、森林氧吧以及动态的森林浴、森林漫步、森林马拉松等,并可以将虚拟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等技术融入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场景创新,依靠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森林康养产品的智能化形象;再一方面是实现森林康养产品的载体多元化,如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地方场所为载体开发传统线下森林康养产品以及通过科技赋能提供线上森林养生膳食馆、线上森林康养中草药博展会等服务,以新型的“云康养”途径进行森林康养知识的普及,发展森林康养药膳的电子定制,建立“森林康养+”的产业智慧平台,全面覆盖森林康养消费前、中、后阶段的各种需求。
3.3产业融合:新产业+新业态
森林康养是多业态有机融合的综合体,是涉及医疗卫生、旅游、交通、保险、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复杂内容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的流支配力可为森林康养产业融合提供契机与支撑,即修建和改善交通网络,维护和更新森林康养基地的服基础务设施,并建设产业融合的跨界资源整合平台,推动形成“森林康养+旅游+文体休闲”“森林康养+旅游+科教产业”“森林康养+旅游+饮食产业”“森林康养+养老+医疗保健业”“森林康养+养老+饮食产业”“森林康养+养老+文体休闲”等多种模式组合的产业结构。
1)在森林康养与旅游的产业融合上,可以深度挖掘和整合森林康养基地的生态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森林睡眠小镇”“康养林果采摘”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同时延伸餐饮、住宿和交通业的发展,如开发森林原生态特色民宿、酒店式森林度假村、森林房车度假营地等。
2)在森林康养与文体休闲的产业融合上,可以森林康养基地的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在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徒步、森林骑行、森林马拉松、林中垂钓、林中瑜伽等体育休闲活动,建立森林康养文化体验馆,推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森林康养文体休闲项目。
3)在森林康养与养老产业的融合上,可以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静态和动态康养项目,如森林太极、森林冥想,建设中医养生馆、森林氧吧、森林康养步道、森林禅院等养老休闲场所,充分发挥森林康养在文化、医疗、保健、体育等方面的融合作用。
4)在森林康养与科教产业的融合上,可以在森林康养基地开设有益于幼儿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夏令营或综合课程,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康养知识的普及活动,并依靠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举办数字化、智能化的森林文化教育博展会,全面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与健康观念。
5)在森林康养与饮食产业的融合上,可以打造智慧化森林康养膳食系统,生产经营无污染的果蔬、木本粮油、藻类和菌类等具有生态性、营养性的森林食品,开展采摘山野菜和特色果蔬等膳食体验项目,或延伸举办蘑菇节、酿酒节等文旅活动,打造森林康养饮食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模式。
6)在森林康养与医疗保健产业的融合上,可以在森林康养基地建立森林康复中心、森林养生苑等机构,结合森林药浴等服务辅助进行理疗康复,增加森林康养服务的辐射范围。
3.4价值输出:新领域+新赛道
当代社会的流空间背景可以对森林康养的产业融合与模式创新起到空间重构作用,助推森林康养产业的价值输出走向“新领域+新赛道”。
一方面,流空间带来的空间重构体现为森林康养基地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变化。随着产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模块的融合,森林康养的生产空间不断拓展,如茶园、药园、林下瑜伽营地都不断衍生出旅游空间、科教空间等多功能的多元生产空间。同时,依靠能源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流动,森林康养基地的原住民生活空间也得到翻新、完善,如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带动着森林民宿和度假酒店的发展,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森林康养基地周边居民的整体居住空间提高现代化宜居程度。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流空间的空间重构作用使森林康养产业发生着由地方化向全域化、全球化扩展的“去地方化”趋势。其一是有关森林康养的宣传推广会在新质生产力助力下进一步开启线上与线下双重模式,其二是有关森林康养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将由传统的单一线下路径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输出路径。借助“互联网+”的形式,可以创新森林康养产品流通模式、拓宽流通渠道,使森林康养的受众群体由小众转变为大众,使森林康养的价值输出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实现全域化甚至全球化的森林康养产品共享。
4政策建议
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发展力量的当代社会,森林康养产业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依托地方性的森林生态资源禀赋,挖掘地方优势,与大健康产业相交融,借助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链。借鉴流空间理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发展基础、发展核心、发展助力3个方面着力推进。
1)发展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义。新质生产力也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森林康养产业链需要以“内容”为核心,即森林自然资源和森林文化资源。因此,需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使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始终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
2)发展核心:通过科技创新释放更大潜能。新质生产力强调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新优势。在森林康养产品研发上,需要大力引进创新资源,推进技术源头创新,提升数字技术生产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关注并借鉴前沿技术、激发创新创意活力,依托森林康养产业链设计创新链、根据森林康养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使森林康养产业链与创新链形成良好对接。
3)发展助力: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多主体参与体系、完善资金支撑体系。新质生产力强调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因此森林康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打造针对不同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的森林康养配套设施;其次需要构建森林康养基地周边社区的协作参与机制,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智能化交流平台;此外,还需完善森林康养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社会融资平台的智能化建设。
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世界林业研究》2024年第4期
欢迎光临 掌上康养 (https://www.zskangy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