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康养
标题: 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3 时间: 2025-9-23 15:14
标题: 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研究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速运转和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多样化的生产生活形式,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人类逐渐意识到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森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可重视。森林文化是依托森林资源而产生的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森林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也是人类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所创造的价值体系[1]。在对近二十年森林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对森林文化概念、内涵及特征等理论层面的思考研究,对森林文化的发展、建设等应用性实践性研究并不深入,对森林文化整体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晰[2]。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将森林资源与疗养、休闲、绿色健康、养生等进行有机结合,依托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类提供以养生疗养、舒缓身心、强身健体为目的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森林康养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化的背景下,开展大健康命题的新业态,通过将绿色生态与康养活动有机结合,既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向往大自然的理念,又符合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要求。德国最先开始进行森林康养活动,之后森林康养逐渐流行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3]。
我国森林康养进程开始比较晚,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应用产业层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森林康养产品服务缺乏特色、基础服务设施落后、产业体制不健全、专业康养人才短缺等问题[4]。如今,我国对森林康养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正积极推动部门协作和政企合作,努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稳步发展,森林康养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新兴业态。生产具有高质量文化价值的森林产品和服务,或者创造一定条件和机会,让人们进入森林、感受森林,并在森林中获得丰富的康养休闲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发展的新趋势[5]。在认知森林文化价值影响因素和分析森林康养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1森林文化研究进展
1.1森林文化研究概况
森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森林文化的探索道路上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中国知网”以“森林文化”为主题检索,发现1989—2022年间,“中国知网”一共收录相关文献972篇。
从时间范围上看,以森林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发表数量随年份变化有所波动,由于2002年之前收录的文章数量过少,图1记录年份从2002年开始算起至2022年5月。由图1可知,2002—2006年间,文章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文章数量稳步提升,可以看出在此阶段专家学者对森林文化研究热情高涨;2014年文章发表数量达到最高的83篇;2016年之后,文章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多数研究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区开展。在我国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后,森林文化的研究形势变得更为乐观,由曾经的多而广,逐渐演变成少而精。关于森林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精细。
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建设、森林文化价值及森林文化应用研究等。
图片
1.1.1森林文化体系研究
森林文化体系研究是中国森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刘阳等[6]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从物质、精神、制度3个层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评价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继而明确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点。许嘉璐[7]将森林文化体系视作林业建设的“第三大体系”。许瑶等[8]基于三维管理金字塔理论重构我国森林文化体系,形成森林文化“内涵层次——活动领域——文明过程”的三维体系。魏志刚[9]以青阳县为例,多角度分析青阳县现有生态文化整体状况和体系建设,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开展研究。
1.1.2森林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森林文化体系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探究森林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森林文化建设研究主要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
对于森林文化建设的理论性研究,戴瑞[10]以上方山公园为例,探讨以森林文化建设为依托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分析其规划思路和方向,并针对相应问题对森林生态服务建设、森林景观塑造等专项进行更进一步地评价。妥玉萍[11]根据城市森林文化与城市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联,剖析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意义,并详细分析了城市森林文化结构及方法,对研究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朱向羽[12]认为,森林文化是针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技术和艺术两大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森林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民众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对于森林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森林公园体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是我国森林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成果。我国森林文化建设项目众多,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森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都是比较常规的森林文化建设项目类型。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国森林博物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都是大众所熟知且品牌效益高的森林文化建设项目。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县域级森林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主要以森林小镇、森林康养旅游区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发,其中河南省栾川县最为典型。
1.1.3森林文化价值研究
森林文化的价值是指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衍生品给予人们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如依托森林资源创造出的文学艺术作品等。樊宝敏等[13]以实际案例对森林文化价值的量化评估方法进行重点分析,开展以“人林共生时间”为基点中心,以“文年”为计量单位的创新性评估方法。汪绚等[14]对目前我国较为缺乏的森林文化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了国内比较完善的森林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为推动我国森林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1.1.4森林文化应用研究
在森林文化应用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森林为物质载体创造出的产品研究和对森林文化的具象研究两个方面。苏祖荣等[15]将森林文化产品进行详细分类,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森林文化产品和其它文化产品进行分析研究。蒋勇[16]探析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应用于森林经营管理的尝试,充分肯定森林文化应用于森林经营管理的积极意义。李明阳等[17]以多地森林具象文化分析,对森林文化产品的转化形式进行细致分类。王小红等[18]通过分析森林文化在绿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肯定了森林文化应用对于我国绿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1.2森林文化的作用
1.2.1森林文化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森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国洲等[19]表示,无论是在农耕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森林文化满足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东汉蔡伦运用林木原料发明纸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农耕文明社会,对于木材的应用更为广泛,如木质家具、木质建筑、木质展画、木质器具等,木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人类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森林文化衍生出的园林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类别,象征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如“梅(Prunusmume)、兰(Cymbidiumspp)、竹(Bambusoideae)、菊(Chrysanthemum)”象征君子,橄榄树(Canariumalbum)象征和平,胡杨树(Populuseuphratica)象征自强不息等。森林文化对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内容讲述到杨(Populusspp.)、榆(Ulmuspumila)、松(Pinusspp.)等25种乔木,桃(Prunuspersica)、李(Prunussalicina)、杏(Prunusarmeniaca)等9种果树。纵观国内外文学艺术史,文学艺术家们从不吝啬对森林的讴歌和夸赞,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还是绘画,都有森林元素的身影,森林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以森林为载体所表现出的物质形式和人文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美好事物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森林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森林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一直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1.2.2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主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发挥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20]。优秀的森林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产生的,对于协调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物质层面上,从宏观角度来看,森林可以调节气候,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从微观角度看,森林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污染,可以提供绿色的食物、环保的材料、清洁的能源。在精神层面上,森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经历的漫长岁月中,森林文化一直在发展演变,森林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充实且富有创造性,对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古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的结论也是在亲身经历后总结出来的。森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更趋向于生态绿色环保,发展宣扬森林生态文化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长时间绿色生态理念的熏陶下,将生态性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1]。从而有效地提高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1.2.3森林文化推动森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森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进程的推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弘扬森林文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森林文化具有的生态性、继承性、人文性、民族性等特征赋予林产品特殊的意义,如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其实用价值,古书记载的关于树木种类、培育方法等,对如今树木的培育技术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森林文化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动力,对于提高林业科技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对山地林线高度研究,了解到纬度、降水量对山地林线高度变化的影响,在同高度的山地条件下,东南地区林线高于西北地区。赋予林产品特定的意义有利于提升整体价值,结合森林文化的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有利于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森林文化体验融入森林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此外,森林文化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盲目无序、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可以对林业发展进行科学管理,提升森林产业发展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在森林文化人文内涵的加持下,能有效提升森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森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二十年来森林文化研究概况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为四点。
在观念方面上,大众对森林文化的概念内涵认知度较低,政府部门对于森林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森林文化的发展缺乏创新动力,难以激发大众对森林文化的认知热情。
在研究层面上,森林文化的研究层次比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森林文化基础定义、内涵及特征等理论层面的基础性探究,但对于森林文化的发展、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森林文化地域发展不均衡,缺乏对森林文化民族性、地域性、阶段性的研究。
在制度层面上,当代是生态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森林及其相关产业政策制度不够健全,森林法制理论价值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应用层面上,对于开发应用的思路缺乏灵活性,应用方向有很大的局限性,创新性不足;具体应用与现实有较大差距,成功率较低。
2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2.1森林康养研究概况
森林康养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随后日本、韩国开始进行对森林康养以及森林环境及其变化因素对人体影响机制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引入“森林浴“,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建设活动,开始进行森林康养活动在医学领域的探究。韩国于1982年提出“自然疗养林”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森林疗养来缓解疲劳、抑郁症等问题。韩国、日本等国家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森林康养基地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进入21世纪后,欧盟开始进行森林与心理健康、残疾人健康的研究,森林疗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22]、自律神经系统[23]、内分泌系统[24]影响度的研究以及林木萃取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我国森林康养发展时间较短。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成立是我国森林旅游的真正开端。2012年,北京最先开始在松山自然保护区、西山公园和八达岭公园等地开展多项森林疗养项目,之后国内众多省市纷纷展开。2019年,森林康养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被重点提及[25]。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森林康养提出发展指示,2020年3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改司等四部门联合公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名单,一共有106个单位入选,具体见图2。
2.2森林康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众对森林康养的概念以及功能等基础性认知度不够,导致我国森林康养大众参与度较低。森林康养产业是十分需要大众参与支持的新兴产业,大众认知度的不足会对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现在市场上森林康养产品的辨识度不高,产品风格定位相似,类型趋同,质量良莠不齐;二是森林康养产业供给结构不平衡。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盲目扩张、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森林康养供给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主要在于经营管理者盲目追求高利润,过度投资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对森林康养产业链的整体开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养老房地产的大量兴建,而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业态,它的发展不仅仅是由这些硬件设施所决定,还取决于当地的资源、交通、市场以及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其次是缺乏对森林康养附加服务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仍以森林观光旅游为主,缺乏与其相配套的体育休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功能产品的开发,很难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导致森林康养产业融合进程比较缓慢,不利于森林康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目前我国森林康养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对森林康养基础设施配备、基地建设要求以及康养服务产品等级的统一标准,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缺失以及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使我国森林康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开发、无序经营的乱象[26]。
图片
3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3.1森林文化提高森林康养的质量与内涵
森林文化源远流长,由森林文化引申出的山水文化、树文化、动物文化、茶文化,以及森林文化生态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可以进一步丰富森林康养发展的内涵,并高效转化为森林康养发展所需的文化支撑。森林文化对森林康养产业整体架构的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如古代文献《太平广记》中记载着种类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体会到古代中国独特的森林生态哲学思想。对森林文化史料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森林康养产业结构框架的搭建。森林文化积累的历史智慧、民族精神、道德情怀以及审美境界,可以有效提升森林康养的文化品位,探索森林文化带来的艺术激励和哲学影响,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引起人类与大自然的精神共鸣[27]。森林文化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以及审美价值,有益于提升森林康养品质。
3.2森林康养推动森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密不可分。一是森林康养的目的顺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森林康养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发展森林康养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同样也是对森林文化的认可,巩固了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森林康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生态的保护作用,为森林生态良性发展提供支持。森林康养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也可视作是森林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使森林文化的生态效用和价值引领得以深刻展现。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对森林康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康养需求推动着森林文化加快创新的发展步伐,也推动着对于森林文化研究力度的提高,推动了森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们对森林康养多样化的需求同样激励着森林文化的不断创新,为森林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3.3两者融合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愈加严重。其中就包括森林康养发展初期对森林资源的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这样的发展模式违背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初衷。高速发展的背后需要的是更多的物质资源,而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森林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的融合发展,能够推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带动其他相关森林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支撑,符合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推动我国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前进,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此外,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森林生态康养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有益于推动国民生态意识的觉醒,提高大众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认同度,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生态保护意识和健康发展意识,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内涵,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的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
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参与,对于森林康养社会关注度不够的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形式的推广。普及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相关知识,提高大众对森林康养产业的认知度,激发大众参与森林康养的兴趣。对于学生群体,学校方面可以积极组织森林相关实践、森林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宣传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结合少数民族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提高当地人民对森林康养的认可度。
4.2建立行业规范,培养专业人才
为使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能够科学持续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制定专业化产业标准和培养专业高水平从业人员梯队是十分迫切的。对于建立行业规范,需要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引领带动下,积极巩固已有成果,围绕检查森林康养当前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有效整治和完善,加快建立健全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体系、森林康养从业人员服务规范条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范等。要建立健全森林康养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标准的制定,政府部门可以多方联合产业经营组织与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等加强合作,借鉴国外森林康养产业标准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森林康养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产业标准制定。对于森林康养经营者来说,积极展开专业化人才储备管理是当务之急,从业人员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化服务是提升森林康养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与高等院校紧密合作,根据当地森林康养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培养符合当地森林康养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除此之外,可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以及完善人员从业资格考核机制。
4.3加深挖掘尺度,开展创新活动
由于我国森林康养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森林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阻碍,森林康养产品同质化现象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的同时,也要加深对森林文化、康养文化的挖掘尺度。农林类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可以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文化、森林康养类主题论坛,定期举办森林康养文化研究会议,对我国森林康养文化深入激烈探讨、深度发掘。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森林文化,如藏族的“神山崇拜”文化、西南地区的制度森林文化等,要充分尊重当地信仰和文化观念,可尝试与一般森林文化进行互补协调发展,为森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森林康养的需求逐渐变得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康养产品不断进行创新升级,将其类型、形式、功能等进一步细分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新需求,这是对产业文化创新能力提出的进一步要求,研发出新颖优质的产品也是提高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4.4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发展氛围
国家要建立健全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完善森林康养产业资金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放宽贴息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投资者、企业积极参与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来。完善森林康养产业用地支持体系,对于集中连片开展康养绿化、生态保护的经营主体,推动其科学合理开发。对于林业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为森林康养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构建高质量、多效化森林康养产业链。对于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森林公园、森林小镇等森林康养物质载体的建设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要根据各地森林康养发展的实际情况,颁布针对性政策方针,及时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提高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
5结论
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秉持“绿色、健康、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提升森林康养品质、推动森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赢之举。如今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下热门的潮流趋势,促进森林文化与森林康养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森林文化以及森林康养产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加快推进相关森林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森林康养将生态文明与民众健康有机结合,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
| 欢迎光临 掌上康养 (https://www.zskangya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