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康养

标题: 发展“森林康养”怎么做? [打印本页]

作者: edit3    时间: 2025-9-23 14:36
标题: 发展“森林康养”怎么做?
    在《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已明确规划出森林康养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200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康养专业人才队伍。到2050年,森林康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森林康养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养服务。”国家强调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森林康养+”模式应运而生,实施森林康养模式,既可以提高森林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也为游客亲近自然提供了选择。森林康养意涵丰富,作用广泛。契合新时代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及健康中国理念,对于生态文明之建设,高效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目标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点之落实,“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之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一、发展历程及产业形式
    发展历程Part.1森林康养源自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引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日本、韩国开始进行对森林康养以及森林环境及其变化因素对人体影响机制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引入“森林浴“,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建设活动,开始进行森林康养活动在医学领域的探究。韩国于1982年提出“自然疗养林”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森林疗养来缓解疲劳、抑郁症等问题。我国森林康养发展时间较短。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成立是我国森林旅游的真正开端。2012年,北京最先开始在松山自然保护区、西山公园和八达岭公园等地开展多项森林疗养项目,之后国内众多省市纷纷展开。当下将森林康养是指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有机结合,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康体服务设施,在森林里开展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用途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
    森林康养产业形式Part.21、与旅游产业融合: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线路和产品,如森林度假、森林观光等;2、与医疗产业融合:建立森林康养医院、康复中心等,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和疗养服务;3、与体育产业融合:开发森林运动项目,如森林徒步、森林瑜伽等;4、与文化产业融合:挖掘森林文化内涵,开展森林文化体验活动,如森林禅修、森林预计、森林音乐疗法等。二、“森林康养”实践案例
    01德国巴登巴登小镇德国的黑森林享誉世界,森林康养就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1980年至2000年期间,有数据表明,在推进森林康养项目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也就是说,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了30%。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可促进现代人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德国的森林疗养基地约为350余处,每年大约接待30万人,每人平均停留时间约为3周。德国自然疗法疗养地有61处,约占全部疗养地的16%。在这种类型的疗养地中,"森林疗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疗养设施,森林步道的设计也最为讲究。疗养胜地被纳入德国的国民医疗系统中,需要进行康复或治疗的病人经医生开具处方到医疗机构指定的疗养地疗养,便可获得医保报销,4年可申请一次。(图源网络)巴登巴登小镇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小镇,同时也是德国重要的森林康养小镇,位于黑森林国家公园的西北角,小镇的森林土地覆盖率约为3%,人口约5.5万人。根据经验,小镇完善的"防、养、治"的康养体系、丰富的休闲文化设施、个性化的康养产品体系是其成功发展和良好运营的重要条件。巴登巴登依托悠久历史文化与丰富自然森林资源,构建了多维度特色体系:在康养上,以预防保健为主、治疗为辅,康养者可享森林浴、温泉浴、五感放松体验,搭配特色诊所的先进医疗服务,实现身心和谐;在文化休闲上,凭借完善度假设施、国际赛事会展及森林疗养功能,成为精英人士休闲度假地与欧洲文化、会议及沙龙音乐中心,兼具康养、文旅与度假属性;在产品体系上,针对不同年龄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为儿童设水上乐园,为中青年提供多强度运动休闲,为老人提供医疗水疗与慢节奏游览,并按不同群体、目的设计含饮食、住宿、SPA等的套餐,既为病人提供疗养治愈,也为游客、会展商务人士分别提供优惠与休闲产品。02南京六合平山林场南京六合平山林场选取翠茗湖、平安塔、茶园周边共2700亩区域,启动为期三年的全国森林经营试点,探索“大径材定向培育+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林场形成“全要素、全周期、多功能”的经营技术体系,注重多样小环境营造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构建,精准提高森林质量,构建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图源网络)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目标树经营理论为指导,采取择优保留法、合理密度法、合理混交法、采育结合法等作业法,对林木质量、树种结构、林分密度等进行科学调整,选择目标树,围绕目标树生长实施适宜的经营措施,使其回归到近自然的理想林分状态。在树种配置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枫香、榉树等彩叶树种,秤锤树、垂珠花等观花植物,以及石蒜、艾蒿等功能性地被植物,打造近自然景观。在森林康养功能开发上,全面评估资源后,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开发森林浴、森林瑜伽等多样化康养产品,提供人性化与个性化服务。平山林场已先后荣获“2022年中国林场协会十佳林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等称号。
    03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康养基地六万林场山清水秀,是玉林市重要生态屏障,其打造的六万大山森林康养基地为岭南知名康养胜地。基地位于广西国有六万大山森林公园内,规划面积6620亩。这里旅游资源富集,兼具珍稀动植物、苍郁森林、隽秀溪流等多样景观,山地气候宜人,天象变幻万千。依托独特的“6+1”康养维度,年均温21-22℃,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孕育出了“六万山泉”“大红八角”等优质产品。93%的森林覆盖率使负氧离子含量超浓厚,生态优势显著。凭借突出的康养价值,基地获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森林康养产业标杆。(图源网络)
    依托“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国家级品牌优势,六万林场精准把握老龄化社会发展机遇,深度整合优质生态资源与银发群体健康需求,全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多产业融合创新,成功构建起“森林康养+银发经济”的全链条发展模式。2022年至今,六万大山森林康养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达97.17万人次,其中超15万人次享受专业森林康养服务,2万余人次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基地实现综合收入1363万元,银发经济对整体营收的贡献率高达45%以上,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六万大山森林康养基地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挖掘生态资源潜力、创新产业融合模式、聚焦特定群体需求,既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也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其成功经验为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有望引领更多地区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三、森林康养面临的困境
    一、生态保护与商业利用难以平衡森林康养的核心依托是优质森林资源,但当前产业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与“过度保护、难利用”的两极问题并存。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砍伐林地建设康养设施,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生态结构,有些山区为打造大型康养基地,违规清理原生植被,导致局部水土流失,不仅削弱了森林的“疗愈”功能,还引发生态环境争议。
    二、产业运营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当下森林康养市场,多数基地的核心产品仍是“森林步道+民宿+温泉”的组合,缺乏差异化设计。无论是南方的热带雨林基地,还是北方的针叶林基地,提供的康养服务大同小异,既没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也没有针对特定人群设计专属方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出,省内地域特色产品不足,医养结合项目较少,导致消费者体验一次即饱和,复购率极低。更关键的是,产业盈利模式普遍单一,过度依赖住宿+门票的传统收入结构。
    三、专业缺口大,培养体系滞后森林康养需要专业人员提供科学指导的复合型服务,这对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高要求。然而,当前行业缺少具备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理想的森林康养师需要同时掌握生态学、医学、心理学、养生学等知识,但目前市场上的从业者多来自旅游、酒店行业,缺乏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背景,无法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康养方案,比如面对失眠、焦虑等常见问题,多数从业者只能推荐多散步、多去大自然走走,难以给出结合饮食、运动、心理疏导的系统解决方案。此外,国内仅有少数职业院校开设“森林康养”相关专业,且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缺乏与实际基地运营的结合;行业也尚未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拉低了服务质量。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措施
    1、科技赋能标准化过去,“负氧离子高”“环境宜人”等模糊表述,难以让消费者感知康养价值,科技赋能推动森林康养标准化建设,让其升级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科学服务。智慧康养成为重点,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AI健康顾问等技术的应用,可推动森林康养全周期标准化管理。国家林草局正在推动数据共享,提升康养服务信息化水平。浙江省推出“养老一张床”改革,优化调整智慧设备配置,开展24小时远程监护,同时打通民政、卫健系统数据壁垒,共享共用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等数据,全面掌握老年人就诊、检验等信息。
    2、文化塑造差异化森林康养产业的“千园一面”,本质是文化缺失,多数基地还停留在“卖生态”的层面,未能将地域文化与康养功能深度融合。而文化的注入,能为“森林康养+”赋予独特的精神内核,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竞争力。可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打造主题式康养IP。例如,在拥有深厚中医药文化的地区,推出“森林康养+中医理疗”特色项目,结合当地道地药材,开发森林药膳、草药浴,邀请老中医在林间开设“养生讲堂”,讲解“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康养理念;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将民族传统养生智慧融入产业,比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可推出森林康养+苗药疗愈套餐,搭配苗族飞歌、芦笙舞等文化体验,让消费者在疗愈身体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这些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项目,既能避免同质化,又能带动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政策引导可持续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驾护航。无论是生态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还是专业人才的培育、市场秩序的规范,都需要从政策层面提供引导,避免产业陷入野蛮生长后的衰退。2024年《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3)》(后文简称《蓝皮书》)发布,指出我国康养产业已经形成了旅居、运动、疗愈、研学等核心业态,这些业态依托气候、森林、温泉、中医院、特色农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康养产业生态。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森林康养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24年进一步强化用地、税收、资金等扶持政策。例如,《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康养基地建设提供15%税率优惠。可以预见,在此三方协同的催化下,森林康养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方能真正激活万亿级市场的绿色生态动能。结语
    就像张鸿雁教授曾为蕲春县做“药旅联动”战略规划时所提出的“将传统的‘产、学、研’一体模式扩展为大综合、大融合模式——‘文化、政府、产业、学校、研发、商贸、资本、中介、体育、养生、研学、网络、会展+N’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创造全链条的‘网链产业’模式”思想一样,森林旅游的发展同样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大融合、大联动”的创新体系。未来的森林旅游应当打造“生态、康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创意、数字+N”的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形成多维度的“森林旅游生态圈”。“森林康养+”产业融合是绿色发展与健康需求的必然产物,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多元融合方向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市场主体培育到特色品牌打造,每一项实施措施都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信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森林康养+”将不仅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更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匠工营国案例:南京青龙山林场(中北片)文化旅游总体策划与概念规划南京青龙山林场是一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国有林场,山水环抱,林木葱翠,拥有龙雾茶、云居寺、宫氏泉等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大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的优良禀赋。
    匠工营国团队立足青龙山林场基地现状与文旅资源,结合实地调研、大数据研究、三维空间建模等技术方法,以城市文化资本论、循环社会经济理论、区域核等先进理念为指导,对青龙山林场现状条件梳理、旅游资源盘点、周边竞合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明确提出了“龙隐青森主题艺术森林”的整体发展定位,形成了“一心三核两轴三带三环四片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创意设计小镇logo,策划了微缩童话景观园、中华神话场景体验山林空间、森林艺术主题街区等多个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唯一性的文旅与康养产品。在运营方面,《规划》构建了媒体营销、节庆营销、餐饮文创等于一体的营销宣传体系,根据不同文旅康养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落地性的运营建议,设计近中远期分期开发策略与盈利模式,形成覆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文旅产品库,集指导性、落地性、实操性于一体,分阶段的完成龙隐青森主题艺术森林未来愿景的打造。






欢迎光临 掌上康养 (https://www.zskangy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